Participants: Amanda Etches-Johnson, Aaron Schmidt, and Michael Stephens
Why are we spending so much money on commercial software when we could just put an IM name online for our patrons?
There are 65 libraries currently providing IM on the Library Success Wiki.
Michael Surveyed a bunch of librarians on IM
50.5% are allowed to use IM fo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use.
25.6% says that they are not allowed.
62% of librarians do not provide outreach via IM.
25.3% of academic librarians use IM.
Survey says!: not enough libraries are using IM to reach their users. Our patrons are interacting via IM, so we should too.
89% of librarians agree that IM builds community among colleagues. Only 53% feel they’re a part of that community.
One academic librarian has said that IM is building bridges across the staff/faculty divide.
Barriers
- Some people think IM is intrusive
- Some people think IM is too time-consuming
- Some IT departments disallow or block IM due to “security issues.”
- It creates a digital divide versus “last gen” librarians and “next gen” librarians
- Policies that IM is a waste of time
Michael had the great idea for a directory of IM screen names of all IM-ing librarians. All you gotta do is ask! See this page on the Library Sucess wiki
Aaron tells us that MySpace is now going to soon have an external IM client. Will this be bigger than AIM?
Most communities in libraries are for older folks.
At Thomas Ford Memorial Library: 75% of questions are from children and teens.
You will get the same sort of questions on IM that you will get on a virtual reference desk.
People who IM often use slang and abbreviations. Young people have their own IM shorthand. It’s important that librarians are aware of the slang.
Community building aspects of IM: Users were adding the library screen name to their buddy list. If we live on their buddy list, we are basically in their home. They know when we’re online as soon as we go online. We want people to add us to their buddy list so that we are the first person they go to online.
Commercial virtual reference is expensive and it makes patrons jump through hoops (i.e. use a client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
Amanda Etches-Johnson is up now. She works in an academic library and offers IM reference through AIM, MSN and Yahoo! Messenger. They had never before used commercial virtual reference.
What they’ve gotten out of IM: Helping users makes them feel good. Offering a user-centered service makes us feel good. IM is good and we like being cool.
Amanda asks: are we building community in this academic environment?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s a big part of what they do at McMaster. They have found from students that they humanize the reference desk. IM makes reference librarians approachable. We’re in our user’s space rather than making them go to our space.
Some academic librarians are bringing other groups (IT, etc.) into the IM conversation to help the patrons.
They keep logs with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stripped out, so Amanda showed us some successful conversations.
They have a lot of repeat users. Repeat user = success
They have indicators on their Web site that tells people when they’re online.
So IM reference services: encourages students to keep coming back, puts us in our user’s space, fosters collaboration, and humanizes the reference desk.
An audience member asked, does it ever get too personal? Are people inappropriate? Aaron says that people get like that at the physical desk too (they want someone to talk to) and so you deal with it the same way.
How do you handle a bunch of IM’s at once? Some people multitask, others tell patrons that they’re with another patron and that they need to wait a bit. At SJCPL, they can transfer IMs to another librarian.
Aaron says that they are answering questions at the reference desk and that it’s first come first serve, regardless of what media they are using to access a librarian. This is a BIG question for libraries who are thinking about IM.
[tags]cil2006[/tags]
[…] 原文出处:CIL Day 1: Building Community With IM by Meredith […]
hello,dear Meredith.I am a chinese librarian,and I want to introduce this post to the librarian of china.
we also give many attention to the CIL2006. If permitted,I’ll continue to translate your posts into chinese.
I like your blog,and many chinese librarian bloggers subscribe your blog too.
Thanks for your record of the meeting. maybe I can say,librarians all of the world have one thing to do,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improve our service.
thanks again.
Meredith!
thanks for taking the time to post this. I’d been talking about IM for years and years and years! In my current position I’m actually having great success brining together the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librarians who staff our VR service through IM and some of them have found out they can get my help while they are still with their customer. And the fact that they get comfy by chatting with their peers is just an added bonus.
Years ago, the closest success I had was at a large public library where two librarians used telephone and netmeeting software to collaborate on one document together. it was still a win.
As I keep telling the VR staff, they have spent years of their life communicating through speech, hoing their speech reference skills… they can’t expect to become expert chatters or VR librarians after just a few hours! change takes time. And a reason to keep practicing, so I signed myself up on the success wiki. Not expecting great and wonderful things, but if even one thing comes of it, it was a minute of my life well spent. time to pass this meme onwards!
marcus
[…] 另一篇报道“CIL Day 1: Building Community With IM”则提及用即时通信软件开展虚拟参考咨询的设想。关于这点,我们正在尝试应用腾讯通( Real Time eXchange,RTX)进行业务沟通及读者服务。 […]
IM 在圖書館的應用
Meredith Farkas è¨éäºç± Amanda Etches-JohnsonãAaron Schmidtãå Michael Stephens å¨ CIL 2006 æä¸»è¬çå ´æ¬¡: Building Community With IMã徿䏿è¯ç« å¾å¿«å°…
[…] 9.Google talk Google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Google Talk,它不仅允许用户利用键盘输入文本与其它电脑用户进行通讯,而且可以进行语音交流。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 大众关注的焦点,它已经从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些共用的免费软件到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中呢?Michael Stephens(http://meredith.wolfwater.com/wordpress/index.php/2006/03/22/building-community-with-im/)调查了许多的图书馆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障碍是:#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是扰人的#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浪费太多时间#一些信息技术部门阻止即时通讯,因为安全问题。#即时通讯产生了两代图书馆员之间的数字鸿沟#一些认为即时通讯是浪费时间的政策library views 也提出自己疑问:1.IM是否有效 2.馆员会不会因为忙着回复线上咨询而顾及不到柜台的读者3.会不会给馆员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在想:1.会不会有人来咨询?2.什么样的馆员能够即时回答的?也就是哪些问题馆员可以做到即时回复?作为咨询馆员的回复和朋友之间的聊天是不一样的,回复要准确、可靠,要求馆员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能作到即时回复的问题怎么办?3.要是做不到即时回复还会有回头客吗?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有人不断地探索的,可喜地看到Library Success Wiki中有65位图书馆员提供了IM服务了,在台湾可以了解到的有大仁科技大學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台北醫學大學圖書館一下也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臺北市立圖書館 參考服務視訊櫃檯交通大學圖書館 線上互動讀者諮詢服務关于虚拟咨询也不断地听说和看到,不知道利用IM来服务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图书馆在利用,效果怎么样?钱涂说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图书馆OPAC里试试SKYPE,不知道怎样? […]
[…] 9.Google talk Google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Google Talk,它不仅允许用户利用键盘输入文本与其它电脑用户进行通讯,而且可以进行语音交流。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 大众关注的焦点,它已经从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些共用的免费软件到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中呢?Michael Stephens(http://meredith.wolfwater.com/wordpress/index.php/2006/03/22/building-community-with-im/)调查了许多的图书馆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障碍是:#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是扰人的#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浪费太多时间#一些信息技术部门阻止即时通讯,因为安全问题。#即时通讯产生了两代图书馆员之间的数字鸿沟#一些认为即时通讯是浪费时间的政策关于IM的好处:1.使联系和计划安排更便利了2.可以实时地和千里之外的同时讨论工作,给协作提供方便之门.3.建立了传统图书馆员和教员的之间的沟通桥梁.4.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比以前更多了.library views 也提出自己疑问:1.IM是否有效 2.馆员会不会因为忙着回复线上咨询而顾及不到柜台的读者3.会不会给馆员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在想:1.会不会有人来咨询?2.什么样的馆员能够即时回答的?也就是哪些问题馆员可以做到即时回复?作为咨询馆员的回复和朋友之间的聊天是不一样的,回复要准确、可靠,要求馆员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能作到即时回复的问题怎么办?3.要是做不到即时回复还会有回头客吗?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有人不断地探索的,可喜地看到Library Success Wiki中有65位图书馆员提供了IM服务了,在台湾可以了解到的有大仁科技大學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台北醫學大學圖書館一下也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臺北市立圖書館 參考服務視訊櫃檯交通大學圖書館 線上互動讀者諮詢服務关于虚拟咨询也不断地听说和看到,不知道利用IM来服务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图书馆在利用,效果怎么样?钱涂说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图书馆OPAC里试试SKYPE,不知道怎样?不能插入就直接复制过来了 Librarian: How Do You IM? A TTW SurveyTech Tips for Every Librarian: FASTER IM ,图林中文译站 […]
[…] 蜗牛搬家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对于我来说想获得图书馆领域里的最新咨讯,总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一方面是海量的信息让我应接不暇,常常迷失在信息里,分辨不出哪些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终于读完了一篇文章,总觉得还有许多重要的没有读到,另一方面,自己的英文水平一般,一眨不眨地读完一篇已经是头晕眼花了。“图书馆观点”是一扇很好的窗户,免去了我选择的烦恼。这些是我打开这扇窗户所看到的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目前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有: 1.QQ即时通信软件QQ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语音视频面对面聊天,此外QQ还具有与手机聊天、BP机网上寻呼、聊天室、点对点断点续传传输文件……2.MSNMSN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凭借该软件自身的优秀的性能,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使用MSN可以与他人进行文字聊天,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即时交流,还可以通过此软件来查看联系人是否系. 3 UC 新浪UC是国内较早投入研发的即时通讯软件.UC不但可以供大家平时聊天交友,作为一款多功能即时通信软件,她集成的团体/同学录还非常适合像班级成员、小公司员工等某一个固定群体平时联络时使用。 4.Skype TOM-Skype是TOM在线和 Skype Technologies S.A. 联合推出的互联网语音沟通工具。TOM-Skype采用了最先进的 P2P 技术,为您提供超清晰的语音通话效果,使用端对端的加密技术,保证通讯的安全可靠。您无需进行复杂的防火墙或者路由等设置,就可以顺直接使用 5ICQ 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Mirabils 这个单词是拉丁文中神奇的意思。ICQ就是英文“I SEEK YOU”简称,中文意思是:我找你 6.POPO POPO是由网易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不仅有即时文字聊天、语音通话、视频对话、文件传输、兴趣组等基本功能,还提供在线及本地音乐播放、网络电台、自建聊天室、超酷大表情…… 7.雅虎通 雅虎通是由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雅虎(Yahoo!)推出的即时聊天工具,它拥有独特的聊天情景(IMViroment);语音聊天室,超级视频等等功能,它能让您与朋友、家人、同事及其他人进行趣味十足的即时交流 8.e话通 e 话通是263网络集团自行开发并融合的,一款集文字、语音、视频、数据为一体的一款强大的互联网多媒体即时通讯产品。 9.Google talk Google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Google Talk,它不仅允许用户利用键盘输入文本与其它电脑用户进行通讯,而且可以进行语音交流。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 大众关注的焦点,它已经从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些共用的免费软件到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中呢?Michael Stephens(http://meredith.wolfwater.com/wordpress/index.php/2006/03/22/building-community-with-im/)调查了许多的图书馆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障碍是:#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是扰人的#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浪费太多时间#一些信息技术部门阻止即时通讯,因为安全问题。#即时通讯产生了两代图书馆员之间的数字鸿沟#一些认为即时通讯是浪费时间的政策关于IM的好处:1.使联系和计划安排更便利了2.可以实时地和千里之外的同时讨论工作,给协作提供方便之门.3.建立了传统图书馆员和教员的之间的沟通桥梁.4.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比以前更多了.library views 也提出自己疑问:1.IM是否有效 2.馆员会不会因为忙着回复线上咨询而顾及不到柜台的读者3.会不会给馆员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在想:1.会不会有人来咨询?2.什么样的馆员能够即时回答的?也就是哪些问题馆员可以做到即时回复?作为咨询馆员的回复和朋友之间的聊天是不一样的,回复要准确、可靠,要求馆员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能作到即时回复的问题怎么办?3.要是做不到即时回复还会有回头客吗?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有人不断地探索的,可喜地看到Library Success Wiki中有65位图书馆员提供了IM服务了,在台湾可以了解到的有· 大仁科技大學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台北醫學大學圖書館一下也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 臺北市立圖書館 參考服務視訊櫃檯· 交通大學圖書館 線上互動讀者諮詢服務关于虚拟咨询也不断地听说和看到,不知道利用IM来服务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图书馆在利用,效果怎么样?钱涂说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图书馆OPAC里试试SKYPE,不知道怎样? 不能插入就直接复制过来了Librarian: How Do You IM? A TTW SurveyTech Tips for Every Librarian: FASTER IM ,图林中文译站 […]
[…] 蜗牛搬家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对于我来说想获得图书馆领域里的最新咨讯,总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一方面是海量的信息让我应接不暇,常常迷失在信息里,分辨不出哪些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终于读完了一篇文章,总觉得还有许多重要的没有读到,另一方面,自己的英文水平一般,一眨不眨地读完一篇已经是头晕眼花了。“图书馆观点”是一扇很好的窗户,免去了我选择的烦恼。这些是我打开这扇窗户所看到的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目前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有: 1.QQ即时通信软件QQ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语音视频面对面聊天,此外QQ还具有与手机聊天、BP机网上寻呼、聊天室、点对点断点续传传输文件……2.MSNMSN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凭借该软件自身的优秀的性能,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使用MSN可以与他人进行文字聊天,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即时交流,还可以通过此软件来查看联系人是否系. 3 UC 新浪UC是国内较早投入研发的即时通讯软件.UC不但可以供大家平时聊天交友,作为一款多功能即时通信软件,她集成的团体/同学录还非常适合像班级成员、小公司员工等某一个固定群体平时联络时使用。 4.Skype TOM-Skype是TOM在线和 Skype Technologies S.A. 联合推出的互联网语音沟通工具。TOM-Skype采用了最先进的 P2P 技术,为您提供超清晰的语音通话效果,使用端对端的加密技术,保证通讯的安全可靠。您无需进行复杂的防火墙或者路由等设置,就可以顺直接使用 5ICQ 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Mirabils 这个单词是拉丁文中神奇的意思。ICQ就是英文“I SEEK YOU”简称,中文意思是:我找你 6.POPO POPO是由网易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不仅有即时文字聊天、语音通话、视频对话、文件传输、兴趣组等基本功能,还提供在线及本地音乐播放、网络电台、自建聊天室、超酷大表情…… 7.雅虎通 雅虎通是由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雅虎(Yahoo!)推出的即时聊天工具,它拥有独特的聊天情景(IMViroment);语音聊天室,超级视频等等功能,它能让您与朋友、家人、同事及其他人进行趣味十足的即时交流 8.e话通 e 话通是263网络集团自行开发并融合的,一款集文字、语音、视频、数据为一体的一款强大的互联网多媒体即时通讯产品。 9.Google talk Google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Google Talk,它不仅允许用户利用键盘输入文本与其它电脑用户进行通讯,而且可以进行语音交流。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 大众关注的焦点,它已经从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些共用的免费软件到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中呢?Michael Stephens(http://meredith.wolfwater.com/wordpress/index.php/2006/03/22/building-community-with-im/)调查了许多的图书馆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障碍是:#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是扰人的#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浪费太多时间#一些信息技术部门阻止即时通讯,因为安全问题。#即时通讯产生了两代图书馆员之间的数字鸿沟#一些认为即时通讯是浪费时间的政策关于IM的好处:1.使联系和计划安排更便利了2.可以实时地和千里之外的同时讨论工作,给协作提供方便之门.3.建立了传统图书馆员和教员的之间的沟通桥梁.4.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比以前更多了.library views 也提出自己疑问:1.IM是否有效 2.馆员会不会因为忙着回复线上咨询而顾及不到柜台的读者3.会不会给馆员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在想:1.会不会有人来咨询?2.什么样的馆员能够即时回答的?也就是哪些问题馆员可以做到即时回复?作为咨询馆员的回复和朋友之间的聊天是不一样的,回复要准确、可靠,要求馆员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能作到即时回复的问题怎么办?3.要是做不到即时回复还会有回头客吗?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有人不断地探索的,可喜地看到Library Success Wiki中有65位图书馆员提供了IM服务了,在台湾可以了解到的有· 大仁科技大學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台北醫學大學圖書館一下也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 臺北市立圖書館 參考服務視訊櫃檯· 交通大學圖書館 線上互動讀者諮詢服務关于虚拟咨询也不断地听说和看到,不知道利用IM来服务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图书馆在利用,效果怎么样?钱涂说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图书馆OPAC里试试SKYPE,不知道怎样? 不能插入就直接复制过来了Librarian: How Do You IM? A TTW SurveyTech Tips for Every Librarian: FASTER IM ,图林中文译站补充:UNLV library(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Libraries )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Ask a Librarian"的服务内容包括IM在线聊天咨询,电话咨询,E-MAIL咨询,专题馆员咨询,FAQ咨询,其中IM goes live at UNLV Librarires(2005.06.13)的服务,该馆的这项服务是基于早些时候对IM(2005.04.17-22)的七天195人的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也很有意思,共提问5个问题.1. […]
[…] 蜗牛搬家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对于我来说想获得图书馆领域里的最新咨讯,总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一方面是海量的信息让我应接不暇,常常迷失在信息里,分辨不出哪些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终于读完了一篇文章,总觉得还有许多重要的没有读到,另一方面,自己的英文水平一般,一眨不眨地读完一篇已经是头晕眼花了。“图书馆观点”是一扇很好的窗户,免去了我选择的烦恼。这些是我打开这扇窗户所看到的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目前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有: 1.QQ即时通信软件QQ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语音视频面对面聊天,此外QQ还具有与手机聊天、BP机网上寻呼、聊天室、点对点断点续传传输文件……2.MSNMSN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凭借该软件自身的优秀的性能,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使用MSN可以与他人进行文字聊天,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即时交流,还可以通过此软件来查看联系人是否系. 3 UC 新浪UC是国内较早投入研发的即时通讯软件.UC不但可以供大家平时聊天交友,作为一款多功能即时通信软件,她集成的团体/同学录还非常适合像班级成员、小公司员工等某一个固定群体平时联络时使用。 4.Skype TOM-Skype是TOM在线和 Skype Technologies S.A. 联合推出的互联网语音沟通工具。TOM-Skype采用了最先进的 P2P 技术,为您提供超清晰的语音通话效果,使用端对端的加密技术,保证通讯的安全可靠。您无需进行复杂的防火墙或者路由等设置,就可以顺直接使用 5ICQ 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Mirabils 这个单词是拉丁文中神奇的意思。ICQ就是英文“I SEEK YOU”简称,中文意思是:我找你 6.POPO POPO是由网易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不仅有即时文字聊天、语音通话、视频对话、文件传输、兴趣组等基本功能,还提供在线及本地音乐播放、网络电台、自建聊天室、超酷大表情…… 7.雅虎通 雅虎通是由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雅虎(Yahoo!)推出的即时聊天工具,它拥有独特的聊天情景(IMViroment);语音聊天室,超级视频等等功能,它能让您与朋友、家人、同事及其他人进行趣味十足的即时交流 8.e话通 e 话通是263网络集团自行开发并融合的,一款集文字、语音、视频、数据为一体的一款强大的互联网多媒体即时通讯产品。 9.Google talk Google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Google Talk,它不仅允许用户利用键盘输入文本与其它电脑用户进行通讯,而且可以进行语音交流。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 大众关注的焦点,它已经从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些共用的免费软件到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中呢?Michael Stephens(http://meredith.wolfwater.com/wordpress/index.php/2006/03/22/building-community-with-im/)调查了许多的图书馆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障碍是:#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是扰人的#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浪费太多时间#一些信息技术部门阻止即时通讯,因为安全问题。#即时通讯产生了两代图书馆员之间的数字鸿沟#一些认为即时通讯是浪费时间的政策关于IM的好处:1.使联系和计划安排更便利了2.可以实时地和千里之外的同时讨论工作,给协作提供方便之门.3.建立了传统图书馆员和教员的之间的沟通桥梁.4.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比以前更多了.library views 也提出自己疑问:1.IM是否有效 2.馆员会不会因为忙着回复线上咨询而顾及不到柜台的读者3.会不会给馆员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在想:1.会不会有人来咨询?2.什么样的馆员能够即时回答的?也就是哪些问题馆员可以做到即时回复?作为咨询馆员的回复和朋友之间的聊天是不一样的,回复要准确、可靠,要求馆员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能作到即时回复的问题怎么办?3.要是做不到即时回复还会有回头客吗?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有人不断地探索的,可喜地看到Library Success Wiki中有65位图书馆员提供了IM服务了,在台湾可以了解到的有· 大仁科技大學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台北醫學大學圖書館一下也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 臺北市立圖書館 參考服務視訊櫃檯· 交通大學圖書館 線上互動讀者諮詢服務关于虚拟咨询也不断地听说和看到,不知道利用IM来服务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图书馆在利用,效果怎么样?钱涂说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图书馆OPAC里试试SKYPE,不知道怎样? 不能插入就直接复制过来了Librarian: How Do You IM? A TTW SurveyTech Tips for Every Librarian: FASTER IM ,图林中文译站补充:UNLV library(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Libraries )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Ask a Librarian"的服务内容包括IM在线聊天咨询,电话咨询,E-MAIL咨询,专题馆员咨询,FAQ咨询,其中IM goes live at UNLV Librarires(2005.06.13)的服务,该馆的这项服务是基于早些时候对IM(2005.04.17-22)的七天195人的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也很有意思,共提问5个问题.1.你使用IM(MSN,YAHOO!,ICQ,AOL,iChat)即时软件吗? A:使用 91.8%(179),不使用 8.2%(16)2.如果使用IM,你使用什么软件(主要三种) A: AIM 79.9%(143) YAHOO! 43.6%(48) MSN 42.5%(46)3.你使用过UNLV library提供这样的在线聊天(IM)咨询吗? A:用过 11.3%(21) 没有用过 88.7%(165)4.如果提供这样的IM咨询,你会利用它向图书馆员寻求帮助吗? A: 会 87.5% (161) 不会 12.5%(21)5.下列四种(亲自,电话,E-MAIL, IM)你经常使用的图书馆咨询服务的方式,根据使用的频率打分: […]
[…] 蜗牛搬家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对于我来说想获得图书馆领域里的最新咨讯,总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一方面是海量的信息让我应接不暇,常常迷失在信息里,分辨不出哪些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终于读完了一篇文章,总觉得还有许多重要的没有读到,另一方面,自己的英文水平一般,一眨不眨地读完一篇已经是头晕眼花了。“图书馆观点”是一扇很好的窗户,免去了我选择的烦恼。这些是我打开这扇窗户所看到的 IM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目前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有: 1.QQ即时通信软件QQ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语音视频面对面聊天,此外QQ还具有与手机聊天、BP机网上寻呼、聊天室、点对点断点续传传输文件……2.MSNMSN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凭借该软件自身的优秀的性能,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使用MSN可以与他人进行文字聊天,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即时交流,还可以通过此软件来查看联系人是否系. 3 UC 新浪UC是国内较早投入研发的即时通讯软件.UC不但可以供大家平时聊天交友,作为一款多功能即时通信软件,她集成的团体/同学录还非常适合像班级成员、小公司员工等某一个固定群体平时联络时使用。 4.Skype TOM-Skype是TOM在线和 Skype Technologies S.A. 联合推出的互联网语音沟通工具。TOM-Skype采用了最先进的 P2P 技术,为您提供超清晰的语音通话效果,使用端对端的加密技术,保证通讯的安全可靠。您无需进行复杂的防火墙或者路由等设置,就可以顺直接使用 5ICQ 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Mirabils 这个单词是拉丁文中神奇的意思。ICQ就是英文“I SEEK YOU”简称,中文意思是:我找你 6.POPO POPO是由网易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不仅有即时文字聊天、语音通话、视频对话、文件传输、兴趣组等基本功能,还提供在线及本地音乐播放、网络电台、自建聊天室、超酷大表情…… 7.雅虎通 雅虎通是由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雅虎(Yahoo!)推出的即时聊天工具,它拥有独特的聊天情景(IMViroment);语音聊天室,超级视频等等功能,它能让您与朋友、家人、同事及其他人进行趣味十足的即时交流 8.e话通 e 话通是263网络集团自行开发并融合的,一款集文字、语音、视频、数据为一体的一款强大的互联网多媒体即时通讯产品。 9.Google talk Google发布的自主研发的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Google Talk,它不仅允许用户利用键盘输入文本与其它电脑用户进行通讯,而且可以进行语音交流。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 大众关注的焦点,它已经从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些共用的免费软件到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中呢?Michael Stephens(http://meredith.wolfwater.com/wordpress/index.php/2006/03/22/building-community-with-im/)调查了许多的图书馆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障碍是:#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是扰人的#一些人认为即时通讯浪费太多时间#一些信息技术部门阻止即时通讯,因为安全问题。#即时通讯产生了两代图书馆员之间的数字鸿沟#一些认为即时通讯是浪费时间的政策关于IM的好处:1.使联系和计划安排更便利了2.可以实时地和千里之外的同时讨论工作,给协作提供方便之门.3.建立了传统图书馆员和教员的之间的沟通桥梁.4.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比以前更多了.library views 也提出自己疑问:1.IM是否有效 2.馆员会不会因为忙着回复线上咨询而顾及不到柜台的读者3.会不会给馆员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在想:1.会不会有人来咨询?2.什么样的馆员能够即时回答的?也就是哪些问题馆员可以做到即时回复?作为咨询馆员的回复和朋友之间的聊天是不一样的,回复要准确、可靠,要求馆员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能作到即时回复的问题怎么办?3.要是做不到即时回复还会有回头客吗?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有人不断地探索的,可喜地看到Library Success Wiki中有65位图书馆员提供了IM服务了,在台湾可以了解到的有· 大仁科技大學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台北醫學大學圖書館一下也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 臺北市立圖書館 參考服務視訊櫃檯· 交通大學圖書館 線上互動讀者諮詢服務关于虚拟咨询也不断地听说和看到,不知道利用IM来服务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图书馆在利用,效果怎么样?钱涂说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的图书馆OPAC里试试SKYPE,不知道怎样? 不能插入就直接复制过来了Librarian: How Do You IM? A TTW SurveyTech Tips for Every Librarian: FASTER IM ,图林中文译站补充:UNLV library(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Libraries )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Ask a Librarian"的服务内容包括IM在线聊天咨询,电话咨询,E-MAIL咨询,专题馆员咨询,FAQ咨询,其中IM goes live at UNLV Librarires(2005.06.13)的服务,该馆的这项服务是基于早些时候对IM(2005.04.17-22)的七天195人的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也很有意思,共提问5个问题.1.你使用IM(MSN,YAHOO!,ICQ,AOL,iChat)即时软件吗? A:使用 91.8%(179),不使用 8.2%(16)2.如果使用IM,你使用什么软件(主要三种) A: AIM 79.9%(143) YAHOO! 43.6%(48) MSN 42.5%(46)3.你使用过UNLV library提供这样的在线聊天(IM)咨询吗? A:用过 11.3%(21) 没有用过 88.7%(165)4.如果提供这样的IM咨询,你会利用它向图书馆员寻求帮助吗? A: 会 87.5% (161) 不会 12.5%(21)5.下列四种(亲自,电话,E-MAIL, IM)你经常使用的图书馆咨询服务的方式,根据使用的频率打分: 参见http://blog.uwinnipeg.ca/schwagbag/archives/2005/05/imers_not_digit_2.html(图片插入不了)调查的结果是有意思的:在被调查人中,几乎是90%人正在使用IM,但是90%从未用过UNLV library的IM聊天咨询服务,当问到如果提供这样的服务,你是否会使用时,有差不多90%人回答"yes"。使用IM在图书馆虚拟参考中似乎很有前景.这是一年前的调查,一年后的今天情况怎么样了呢?继续追踪。 […]
Meredith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rhetoric of “IM builds community” misrepresents what actually happens when we offer IM services.
Libraries that offer IM are joining, potentially, the community of each indivdiual user. This is important and great, but it is not the same as building community. I’d love to be mistaken, but I don’t see individual persons who IM the library engaging with one another because they IM’d the library.
I’m curious – what argument do they put forward for IM-building-community?
Caleb, to be honest, I completely agree with your statement, and I didn’t really see the speakers in this panel talking about how IM builds a community. I think the talk was more about how IM puts the library into the user’s community. It’s more about making the library approachable and human by integrating ourselves into our user’s everyday life.
It’s kind of like the idea that having a library blog will build community. Well… not unless it’s like the Ann Arbor District Library blogs where people are commenting and real conversations are going on. But in my research, I’ve found very few libraries that have blogs that I’d consider communities. It’s more like, blogs are putting us into a realm where our patrons are.